:::
版本 | 讀者對象 | 得獎 | 主題 | 圖書分類號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初版 | 國小高年級跨國中 | 67梯次好書大家讀文學讀物B組入選好書(單冊) | 新詩;作品集 | 867.51 5051 |
文學的價值總需要放在某個脈絡下來理解。對於泰戈爾的1916年首次出版的《漂鳥集》若放在世界各地的生態運動中,格外顯示出它的意義。本書收納了泰戈爾的三百多首的詩,即使是短短的兩行、三行的語句,卻能讓讀者感受到泰戈爾的文學造詣、觀察敏銳與文化關懷。泰戈爾從人與自然之不可分的關係來反思人與人、人與社會的問題,例如說第七十一首「樵夫的斧頭向樹乞求斧柄,樹便給了它。」隱喻我們缺乏深思熟慮的狀況下,隨意地答應他人,很容易反而傷害自己。然而更進一步的把這樣的想法延伸在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上,目前進入到第三階段,從過去科學工具技術導向下的文化發展,把自然當作是提供人類資源與克服的對象,例如說要能戰勝自然、人定勝天的思想,在第二階段時,認為人與自然之間要能相互平衡,考慮彼此的和諧關係,而目前第三階段的生態思想,是人與自然的相互嵌合,共生共榮,互為因果的思潮逐漸受到重視,因此在教育中開展出整全式的教育理念,把人的身體、心理與環境整合為一體。泰戈爾的《漂鳥集》在這樣的思想脈絡中,指出目前人類回歸自然的渴望。 徐永康書評